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349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舜 - 個人簡介
舜,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,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。姚姓,有虞氏,名重華,史稱虞舜。相傳因四嶽推舉,堯命他攝政。他巡行四方,除去鯀、共工、餞兜和三苗等四人。堯去世後繼位,又谘詢四嶽,挑選賢人治理民事,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。但《史記》說舜是“冀州之人”,唐代張守節特別指出:“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。”似認為舜是河東縣人。唐代蒲州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,治所在今蒲州鎮。孟子認為舜是東夷人。《孟子》:舜生於諸馮,遷於負夏,卒於鳴條,東夷之人也。舜 - 個人生平
舜,曆來與堯並稱,為傳說中的聖王。《史記》說舜名重華,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。舜又稱虞舜,據說是國號有虞,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,故稱有虞氏。還傳說舜出生於姚墟,故姓姚氏,名曰“重華”,字都君。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,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,但五世為庶人,處於社會下層。舜的遭遇更為不幸,父親瞽叟,是個盲人,母親很早去世。瞽叟續娶,繼母生弟名叫象。舜生活在“父頑、母囂、象傲”的家庭環境裏,父親心術不正,繼母兩麵三刀,弟弟桀傲不馴,幾個人串通一氣,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;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,十分孝順,與弟弟十分友善,多年如一日,沒有絲毫懈怠。舜在家裏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,及時逃避;稍有好轉,馬上回到他們身邊,盡可能給予幫助,所以是“欲殺,不可得;即求,嚐(常)在側”身世如此不幸,環境如此惡劣,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,處理好家庭關係,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麵。
舜家境清貧,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,經曆坎坷。他在曆山(今地不詳,一說即
今永濟縣境內的中條山)耕耘種植,在雷澤{舊說即山東濟陰境內的古雷夏澤)打魚,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,在壽丘(今地不詳)製作家用器物,還到負夏(今地不詳)做過小本生意,總之生計艱難,顛沛流離,為養家糊口而到處奔波。
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,名氣就很大了,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。因為能對虐待、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,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。過了10年,堯向四嶽(四方諸侯之長)征詢繼任人選,四嶽就推薦了舜。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,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。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,而且在各方麵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,“舜耕曆山,曆山之人皆讓畔;漁雷澤,雷澤上人皆讓居”,隻要是他勞作的地方,便興起禮讓的風尚;“陶河濱,河濱器皆不苦窳”,製作陶器,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,精益求精,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。他到了哪裏,人們都願意追隨,因而“一年而所居成聚(聚即村落)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(四縣為都)”。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,賜予舜�衣(細葛布衣)和琴,賜予牛羊,還為他修築了倉房。
舜得到了這些賞賜,瞽叟和象很是眼熱,他們又想殺掉舜,霸占這些財物。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,卻在下麵縱火焚燒倉房。舜靠兩隻鬥笠作翼,從房上跳下,幸免於難。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,井挖得很深了,瞽叟和象卻在上麵填土,要把井堵上,將舜活埋在裏麵。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,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,從通道穿出,躲了一段時間。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,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,分東西時要琴,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,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。象住進了舜的房子,彈奏舜的琴,舜去見他,象大吃一驚,老大不高興,嘴裏卻說:“我思舜正鬱陶!”舜也不放在心上,一如既往,孝順父母,友於兄弟;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。
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,管理百官,接待賓客,經受各種磨煉。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,而且在用人方麵有所改進。堯未能起用的“八元”、“八愷”,早有賢名,舜使“八元”管土地,使“八愷”管教化;還有“四凶族”,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、少�氏的不才子窮奇,顓頊氏的不才子��杌、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,雖然惡名昭彰,但堯未能處置,舜將“四凶族”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。這些措施的落實,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。
經過多方考驗,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。選擇吉日,舉行大典,堯禪位於舜,《尚書》中稱為舜“受終於文祖”。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,雖有天子之權,而無天子之號。與此二說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說是,舜將堯囚禁起來,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,舜自己做了天子,類似於後代的宮廷政變,篡權奪位。
舜執政以後,傳說有一係列的重大政治行動,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。他重新修訂曆法,又舉行祭祀上帝、祭祀天地四時,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;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,再擇定吉日,召見各地諸侯君長,舉行隆重的典禮,重新頒發信圭。他即位的當年,就到各地巡守,祭祀名山,召見諸侯,考察民情;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,考察諸侯的改績,明定賞罰,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係,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。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“象以典刑,流宥五刑”,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,起警戒作用;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,以示寬大。但又設鞭刑、撲刑、贖刑,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,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,把歡兜流放到崇山,把三苗驅逐到三危,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,壞人受到懲處,天下人心悅誠服。
按照《史記》所載傳說,舜攝政28年,堯才去世。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,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,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。但是,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,卻不理會丹朱;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裏,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,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裏。舜覺得人心所向,天意所歸,無法推卸,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。不過,傳說中舜的都城與堯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。據唐代孔穎達《毛詩正義》引皇甫謐所說;“舜所營都,或雲蒲阪。”蒲阪在唐代是河東縣,即今山西永濟縣。
堯死以後,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。原已舉用的禹、皋陶、契、棄、伯夷、夔、龍、垂、益等人,職責都不明確,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,治理水土;命棄擔任後稷,掌管農業;命契擔任司徒,推行教化;命皋陶擔任“士”,執掌刑法;命垂擔任“共工”,掌管百工;命益擔任“虞”,掌管山林;命伯夷擔任“秩宗”,主持禮儀;命夔為樂官,掌管音樂和教育;命龍但任“納言”,負責發布命令,收集意見。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,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。通過這樣的整頓,“庶績鹹熙”,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麵貌。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,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,他盡心治理水患,身為表率,鑿山通澤,疏導河流,終於治服了洪水,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。當比之時,“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”,“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”,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麵。
舜在年老的時候,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,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,並由禹來攝行政事。故舜與堯一樣,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。據說舜在堯死之後,在位39年,到南方巡守時,死於蒼梧之野,葬於江南九疑山,稱為“零陵”。
舜 - 個人評價
舜與堯一樣,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。而舜對於儒家,又有特別的意義。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,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,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。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,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,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,做舜那樣的孝子。說:“舜,人也;我,亦人也。舜為法於天下,可傳於後世,我由(猶)未免為鄉人也,是則可憂也。憂之如何?如舜而已矣。”他甚至設想,舜為天子,而瞽叟殺人被捕,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,但一定到監獄裏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,一起逃到海濱,過無憂無慮的日子,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。由於儒家的宣傳,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。
疑古學派認為,堯舜禹的傳說出現較晚,而堯舜更晚於禹,故其傳說為後人編造,其人純屬子虛烏有。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,堯舜禹禪讓的故事,確實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情況,雖為傳說,但自有其曆史價值。有的學者特別指出,舜任命“八元”、“八愷”和皋陶等人,各有執掌,反映出部落聯盟議事會已經開始蛻變為貴族的議事機構。說明運用唯物史觀來研究舜的傳說,有助於認識原始社會瓦解時期曆史發展的線索。
舜 - 舜設官分職
舜即位後,將堯時的部落聯盟議事會改革為貴族議事機構。堯議事會成員有禹、皋陶、契、後稷、伯夷、夔、龍、��、益、彭祖等,彼此之間無具體分工。舜根據各人所長,分別委以不同職務:禹擔任司空,主平水土;後稷主持農業,播種百穀;契為司徙,掌管教化;皋陶為司法官,掌刑;��為共工,主管手工業;益為虞官,掌山林原隰的草木鳥獸;伯夷為秩宗,主管祭祀典禮;夔為曲樂,負責教育貴族子弟;龍為納言,專門傳達舜的命令和轉達下情。舜還規定,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政績,有成績者加以提拔,不稱職者予以撤換。舜設官分職,使官員職守分明,辦事效率提高,百業由此興旺。
舜 - 舜帝陵
舜帝陵位於舜陵景區,是九疑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,是九疑山風景的目標人文景觀。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。舜帝陵陵區由陵山(舜源峰)、舜陵廟、神道及陵園組成,占地600餘畝。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,呈覆鬥狀,海拔600餘畝,氣勢恢宏。山北麓建有陵廟,陵廟坐南向北,規模宏大,占地24644平方米。分為前後兩重院落,五進建築。陵廟內建有莊嚴肅穆的山門、午門、拜殿、正殿、寢殿、廂房。陵廟外有長200米的神道。舜陵是中國五大古帝陵之一,是中國唯一的舜帝陵墓,乃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而葬於九疑山。陵廟祭碑廓內保存的曆代祭碑36方,它們是珍貴的曆史文物,是曆史的見證。在古木參天的陵區內,陵廟建築上的石雕、楹聯、壁繪栩栩如生,令人流連忘返。附近有娥皇峰、女英峰、美大峰、梳子峰、舜峰(三分石)、簫韶峰、斑竹岩、舜池、舜溪皆與舜帝奏九韶之樂及二妃揮淚斑竹的傳說有關。
舜 - 堯舜讓位
傳說黃帝以後,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,名叫堯(yao)、舜(shun)和禹(yu)。⠀
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,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。那時候,做部落聯盟首領的,有什麽大事,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。堯年紀大了,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。有一次,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。堯說出他的打算後,有個名叫放齊的說: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,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。堯嚴肅地說:不行,這小子品德不好,專愛跟人爭吵。另一個叫灌兜(huan dou)的說:管水利的共工,工作倒做得挺不錯。堯搖搖頭說:共工能說會道,表麵恭謹,心裏另是一套。用這號人,不放心。這次討論沒有結果,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。有一次,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,要大家推薦。到會的一致推薦舜。堯點點頭說:哦!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。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?
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: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,人們叫他瞽叟(gu sou,就是瞎老頭的意思)。舜的生母早死了,後母很壞。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,傲慢得沒法說,瞽叟卻很寵他。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,待他的父母、弟弟挺好。所有,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。堯聽了挺高興,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。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、女英嫁給舜,還替舜築了糧倉,分給他很多牛羊。那後母和弟弟見了,又是羨慕,又是妒忌,和瞽叟一起用計,幾次三悉想暗害舜。有一回,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,瞽叟就在下麵放起火來,想把舜燒死。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,想找梯子,梯子已經不知去向。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。他雙手拿著笠帽,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。笠帽隨風飄蕩,舜輕輕地落在地上,一點也沒受傷。
瞽叟和象並不甘心,他們又叫舜去淘井。舜跳下井去後,瞽叟和象就在地麵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,把井填沒,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麵。沒想到舜下井後,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,鑽了出來,又安全地回家了。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,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,跟瞽叟說:這一回哥哥準死了,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。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。說完,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。哪知道,他一進屋子,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。象心裏暗暗吃驚,很不好意思地說:哎,我多麽想念你呀!舜也裝作若無其事,說:你來得正好,我的事情多,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。以後,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,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。
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,又經過考察,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幹的人,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。這種讓位,曆史上稱做禪(shan)讓。其實,在氏族公社時期,部落首領老了,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,並不是什麽稀罕事兒。舜接位後,也是又勤勞又儉樸,跟老百姓一樣勞動,受到大家的信任。過了幾年,堯死了,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,也是大家都不讚成。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。
舜 - 相關傳說
斑竹點點湘妃淚
在高雷澤不遠的地方,有兩條小河,一條南流,名叫溈水;一條北流,名叫�I水,舜就住在這裏。那晚他做了個夢,夢見自己抖散了頭發,在那裏櫛沐,但覺兩道眉毛也漸漸地長起來,竟長得和頭發一樣齊,拖在地上。醒來後想到:“人的百體,發居最上,仿佛是國家的最高地位一般。其次便是眉毛,它的位置也不低。現在我夢眉與發齊,不要是天子聽了人的薦舉,竟來叫我,使我代行天子的職權,和天子一樣麽?”但終於還是覺得異想天開,是白日做夢,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耳光,披了�B�n到田間去勞作。然而,正在田間勞作的時候,忽見有一輛車子來到田邊,車上立著一個官員,方麵大耳,正笏垂紳,氣象尊嚴,慢慢地跳下車來。那隨從的人,早提起嗓子喊道:“哪一位是虞仲華先生?”舜還沒有答應,那官員便不顧腳下的爛泥,忙走過去拱手作禮,連說:“久仰!久仰!”等舜在溪中洗去腳上泥巴,草草地問過舜的生辰八字。那官員的話便直奔主題,說是當今天子堯帝有兩個女兒,大的叫娥皇,年二十;小的叫女英,年十八,願一齊嫁給舜為妻。又說道聖天子持躬以儉,齊家以禮,兩位女兒秉承庭訓,熏陶涵育,性質純良。更兼婀娜靈秀,仿佛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一般。意思是要舜非娶不可。
舜生在平陽西南數百裏一個小小村落的農家中,他的體形有非常奇異的地方,他眼內瞳子都有兩個,他的掌心紋路象個“褒”字,他腦球突出,眉骨隆起,頭大而圓,麵黑而方,口大可以容拳,龍顏麵目角,取名叫舜,舜是一種花卉,他的號就叫華,排行老二,就叫仲華(與今天的“中華”諧音)。可惜不久他母親去世,他後母性情悍戾,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後,就更沒有好日子過了。舜在家中常隻能看著後母所生的三個兒女喝飽吃足,他隻能枵腹而寢。然而不管後母如何待他,他總是笑臉相迎、謙謙如也。有一年冬天,氣候大寒,舜身上還隻穿兩件單衣,瑟縮不堪,鄰裏秦老漢實在看不過去,出麵幹涉,並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讀書,但家中卻堅持要舜放牛,好在教書先生善良,在秦老漢的幫助下,舜一邊放牛一邊學習,他從先生那裏知道:一個人雖有聰明睿智之質,經天緯地之才,仁聖忠和之德,但是“學問”二字終究是不可少的。要求學問,必須讀,要能讀書,必先識字。他也悟出為人要誠實,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。這年過了殘冬,舜已經十六歲了,生得高大,儼如成人,從此開始艱辛的耕作,後母規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須勞作,連中餐也不準回去吃,有人問他,他答道:“農家以節儉為本,一日兩餐足矣,何必三餐?”他漸漸得到當地人的敬重和稱譽,但舜無緣無故被三次逐出家門。這其中日子雖然清苦,但舜卻加緊學習,包括師事八歲的兒童蒲衣子。他從蒲衣子那裏學到許多運動的道理,包括足的容宜重,手的容宜恭,目的容宜端,口的容宜止,聲的容宜靜,頭的容宜,直,氣的容宜肅,立的容宜德,不偏不倚,無懈無情。
舜的道德修養越來越高,他多次耕作的曆山地方人越聚越多,已由一個荒僻的地方,成了個大都會,但他卻仍得不到家庭的溫暖,在一日田間勞作時,他以鳥為例,信口而歌:“涉彼曆山兮崔嵬,有鳥翔兮高飛。思父母兮曆耕,日與月兮往如馳。父母遠兮吾將安歸?”歌罷,悲從中來,放聲大哭,這年舜已經三十歲了,也就在這時堯帝已深知舜的為人,終於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。出嫁前堯帝囑咐兩個女兒:“大凡為妻為婦之道,總以‘柔順’二字為最重要。男子氣性,剛強的多;女子氣性,假使也剛起來,那就不好,夫婦之間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協力,遇到這種情況,為妻的總要見機退讓。”完婚之後,舜帶著兩個妻子回見父母,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絕,而他那後母生的弟弟象見到兩位嫂子的絕色姿容,竟起了不軌的心思。娥皇、女英嫁給舜之後,過起了艱苦的生活。象念著兩位嫂子的美貌,常乘舜不在家的時候找嫂子閑談,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來勾引嫂子,娥皇、女英是聰明人,但不敢得罪他,怕他在父母麵前說舜的壞話,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,竟覺得隻有殺死舜,才可將嫂子搶到手。象通過母親叫舜去修房子,去疏通井,然後放火燒屋,用泥土封井,妄圖把舜燒死,把舜封在井中悶死。每次娥皇、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來,舜總是不記前嫌。
在這一係列的事情中,堯對舜更加欣賞,終於堯把舜召到京城,開始委舜重任,舜大舉推薦人才,舜於是“賓於四門,納於大麓,烈火風雷不迷,虎狼腹蛇不害。”於是堯死後,舜即位為天子,定都於蒲阪。
舜勤政愛民,為加強中央與各地的聯係,他規定各部落君長每五年前來蒲阪朝見天子一次,而每五年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國各地巡狩一次,每次除了大臣隨扈以外,蛾皇與女英都隨行照顧他的起居,三人同行,恩愛非常,舜左右逢源,二女雨露均沾。這年盛夏來到洞庭湖,因天氣太熱,娥皇、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,舜繼續南巡。
這晚,女英忽然夢到了舜帝,不象個天子模樣,坐著一輛瑤車,有霓施、羽蓋擁護著,自天空降下來,對她說,自己已經不在人世,大家不要悲傷,人生在世,總有一日分散的,並說自己在天上是“上理紫微,下鎮衡嶽。”女英醒來,非常焦灼,惦念舜帝,急急告訴娥皇,娥皇口中雖說“妖夢是不足為憑,隻怕你平日掛念極了,做的是心記夢,你放心吧。”但內心也十分焦灼。不久,果然傳來了舜死在蒼梧山的消息,還帶來了舜帝給娥皇、女英的遺囑:“汝戒之哉!形莫若緣,情莫若率。緣則不離,率則不勞。不離不勞,則不求文以待形。不求文以待形,固不待物。”聽到噩耗,覺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,那麽多年的艱苦奮鬥,那麽多年的恩愛相親,都一去不複返了。娥皇、女英渾身哆嗦,哭了好幾回,身心受著火一般的煎熬。娥皇、女英一天比一天悲傷,健康也受了損害,眼淚漸漸地哭幹了,一滴一滴的鮮血從眼中流出來。這晚濃霧漸漸地把整個君山罩住,天空中閃電一道急過一道,雲越積越厚,天空好象要倒扣下來,突然間狂風卷著暴雨呼嘯而來,洞庭湖掀起層層巨浪,都似乎要把嶽陽城撼倒。娥皇、女英一片至誠的思念、悲痛終於感動了上天,天神將她們流出的眼淚,流出的血淚都一點點收集起來,現在都把它們灑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。在這狂風暴雨中,蛾皇與女英突然間頭腦是那樣地清醒。突然間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喚著她們,兩人都好好地修飾打扮了一番,就象是迎接遠行歸來的舜一樣,攜手投入洞庭湖中。頓時風停雨住,波瀾不驚,君山上那叢叢翠竹都浸染上斑斑點點的淚跡,成了二妃對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。半個月之後,娥皇、女英的屍體浮出水麵,當地人懷著敬畏的心情將她們葬在君山,並立湘夫人廟來紀念她們。至今君山上還有二妃墓,墓旁斑竹叢生,青翠欲滴,令人暇想不已。李淑曾的《斑竹怨》詩寫道:
二妃昔追帝,南奔湘水間;
有淚灑湘竹,至今湘竹斑。
雲深九疑廟,日落蒼梧山;
餘恨在湘水,滔滔去不還。
毛澤東在吊唁他的愛妻楊開慧時寫道:
九疑山上白雲飛,帝子乘風下翠群;
班竹一枝千滴淚,紅霞萬朵百重衣。
九疑山就是舜死的地方蒼梧山,在今天湖南寧遠縣。《水經注》載:“九疑山盤基蒼梧之野,峰秀數郡之間,羅若九峰,各導一溪,蛐壑縱橫,異嶺同勢,遊者異焉,故曰九疑山。山南有舜廟。山共有九座峰頭,即舜源、朱明、石城、娥皇、女英、蕭韶、桂林,其中舜源又叫華蓋,最高。”
據湘中友人說,一般鄉人不太了解蛾皇與女英的來曆,甚至訛傳為天帝的二女,因犯過失而嫡降塵寰成為“湘水之神”。舟人拜她們可保航行安全;仕女拜她的,可增美豔與聰穎。就象閩浙一帶居民膜拜聖女媽祖一樣曆曆大爽。據傳,秦始皇南遊洞庭,遇大風,有人告訴始皇,這是湘夫人發怒所至,始皇問湘夫人是何方神聖,侍臣答稱是舜的二妃。秦始皇也是個不可一世的人物,他就因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曆史上的三皇五帝,而把“皇帝”合起來做自己的稱號。他一怒之下,下令伐完君山上的山樹班竹,然而三年後這裏又是一片蒼翠蓊鬱。
已經是四千二百多年的事了,蛾皇、女英賢淑、英慧、癡情的形象,仍然活在炎黃子孫的心中。湘女美豔、多情、貞烈與聰慧,或多或少,直接間接地受到了蛾皇、女英的影響。帝子降今北進,目渺渺兮愁予。
����兮秋風,洞庭波兮木葉下。
三分石的傳說
三分石,又名三峰石,在寧遠縣城南百裏處,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。相傳是舜的葬身之地,故又名舜峰。
三分石如三支玉筍,鼎足而立。峰間相距各5裏。峰勢險絕,直插雲霄。古人有詩雲:“一峰浮黛插雲霄,石作三分結構牢,雲外有人攀玉筍,山中何處覓仙桃。”《九疑山誌》載:“三峰並峙如玉筍,如珊瑚,其上有仙桃石、棋盤石、步履石、馬跡石,又有香爐石,有足有耳,形質天然。其間有塚,以銅為碑,字跡泯滅不可認,或疑為舜塚。”
三分石是如何來的呢?相傳舜帝南巡之時,有一天登上此峰,考察山川形勝。中午時分,他和侍從們在峰頭野餐,不覺醉酒。酒壺遺忘在峰頭上。有一隻大鵬恰巧飛臨此山,見有一壺酒,便俯衝下來,用銳利如鉤的尖嘴一啄,當下石壺分成三塊,化作三峰石。那剩下的玉液,化成了長流不息的泉水,這就是瀟水之源。
如今三峰石上,果然清泉噴湧,垂崖傾注如白練懸空,若煙若霧,水流激石,驚浪雷奔。當中一脈,為瀟水之源泉,俗稱“父江”,西流至九疑山下。
大禹斬龍
鬼斧神工世所無,鐫龍雕鳳巧鑿塗。移來蓬萊三仙島,鎖擒龍蛟入玉壺。禹伯成就千秋業,氤氳瑞氣滿陵都。位於舜源峰附近的紫霞洞內的奇觀頗有來曆,千百年來流傳著禹王斬蛟龍的故事。
相傳舜帝死後,他的兩個妃子千裏尋夫,奔赴三峰石下,哭死在舜帝墓前。舜帝墓後有個石匣子,上刻有“舜封”字樣。二妃死後,她們的侍女捧著石匣回京交給了禹王。禹王打開石匣,拿出裏麵的遺書,上寫著,三十年前,禹鑿龍門之時,有一條蛟龍東逃,潛入天湖池清水岩中,這條龍角尖直立,角上長有綠毛。舜曾等了三年沒見它。這龍故??而中毒死去。舜囑禹一定要除掉這條蛟龍。大禹看完遺書,氣憤填膺。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羅地網,大力神應龍下天湖池去擒蛟。可恨那蛟龍就是不出洞。大禹急令用火燒。於是,大火燒了七天七夜,燒死了老蛟龍。青石岩也燒成了紫紅色,在陽光下,如同西天彩霞一樣美。激戰過後,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羅地網,誰知繩子解不開了,那天河、北鬥、遊龍、獅子、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。所以,紫霞岩的石壁上,至今有金龍戲水、玉鳳朝陽、七星布鬥、紫微排罡、犀牛望月、麒麟呈祥等奇觀,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條綠角龍頭,龍口裏傾瀉出天河泉水。據說,這就是跑到洞口被燒死的老蛟龍。那蛟龍死後,皮肉化成了肥土,腸子掉到紫霞洞底,彎彎曲曲,盤旋九轉,變成了一條陰河,河水嘩嘩奔流,清而不濁,這是因為龍喝的是天湖池裏的天河水,人稱為“九曲黃河”。那龍骨,碎成顆顆骨珠,被山風吹進洞底,滾進九曲黃河之中,被河水浸蝕打磨,變成了潔白晶瑩、五棱六角的小石子,黑暗中,拿燈籠一照,像顆顆紅透了的楊梅,故謂之為楊梅石。
舜王碑的傳說
舜王碑,人稱“舜王龍碑”,上刻七個大字“帝舜有虞氏之陵”,原在三分石上,後遷至大陽溪邊的舜廟之側。遷移之因,也有一個傳說。
相傳帝舜時,九疑山出了九條孽龍,盤距在“蟠龍洞”、“九疑岩”,危害百姓生靈。帝舜聞之南巡,走了三湘四水,看了五嶺三山,終於來到九疑山間。他帶領百姓大戰三年,斬殺了九疑岩裏四條龍;接著大戰三年,斬殺了蟠龍洞裏的四條龍。又大戰了三年,方斬殺了三峰石天湖池裏的老蛟龍。帝舜連續苦戰了九年,積勞成疾,終於病倒在三峰石下。在他臨終之時,大臣皋陶問他有何吩咐,他說:“不可厚葬,隻要三峰石下選一黃土高地,瓦棺布衣掩埋即可。”最後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,龍駕歸天了。舜死後,人們刻了塊3000斤重的龍碑立在三峰石下。皋陶心想,此地太險惡,遷到大陽河邊為好。啟靈這天,碑太重,三十個壯漢都抬不動。這時,幾隻白鶴從天空飛臨,兩頭大象從地上走來。大象用鼻子卷起墓碑就走,白鶴在前麵引路。當走到熊家山黃龍洞前時,突然,從洞裏出來一個白發老人,笑著說:“生在帝王城,死在九疑山,白鶴來引路,大象來抬喪。”說完搖身變成一條黃龍,張牙舞爪,不讓葬在這裏。大象隻好又向前走,過了馬蹄坳,穿過大桑塘,來到一座大石岩前。這大石岩十分奇特,高300丈,直上青天。岩形狀似龍,龍角龍眼龍須龍牙俱全。山下西邊有兩口龍泉。白馬仙人還將峰頂用亂石堆了一頂王冠,一條玉帶放在山上。這真是龍潛鳳棲之地。大象將龍碑一放,碑即入地3尺,端端正正立在中間。於是,將帝舜龍體下了石坎,砌上瓦棺,成群白鶴,眾四麵八方銜來紫蚌殼,放滿瓦棺,這就是“瓦棺貝塚”的由來。
皋陶結廬為庵,一直守護在舜陵前。死後化作一棵青鬆,長在墓邊石岩上,像一位將軍威然屹立,侍衛著長眠地下的舜帝。
舜 - 虞舜長眠處
九疑山山勢雄渾,長蟠虎踞,控荊湘,臨百粵,氣象萬千。據說虞舜就長眠在這崇山峻嶺的蓊鬆翠柏間。虞舜,這位古史傳說中被神化了的人間帝王,南巡時不幸“崩於蒼梧之野,葬於江南九疑”。於是,“天下萬山朝九疑”,而九疑山中九峰,亦以舜源峰為主,其餘諸峰皆以二妃及舜的王公大臣命名、排列。真可謂“山山朝帝寢,樹樹帶春暉”。九疑山以舜帝陵寢的光彩而名冠三湘。舜陵,相傳在女英峰下,亦說在三峰石上。其具體位置已不可考。上古時帝王死了,以山為陵,不設墳塚。今舜源峰下有舜帝廟、二妃祠等古建築。舜帝廟一側的山麓岩壁中嵌有“帝舜有虞氏之陵”石碑,附近還有曆代祭祀舜陵的石碑。因年代久遠,風雨剝蝕,文字已無法辨認。
女英峰上叢生斑竹,相傳是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聞噩耗,相思慟哭,涕淚灑落竹上,留下淚痕點點成斑。它通體蒼褐,斑痕累累,有的像指紋,有的像淚痕,竹節稀疏而勻稱。尤其是指紋烙印呈雪白色的“白淚竹”指紋烙印呈鮮紅色的“血淚竹”,更是獨具特色。
舜源峰上有兩株石�菏鰨�高大雄偉,矗立霄漢,一叢九葉,一葉三棱,鬥霜傲雪,四季長青。據說舜功德無量,不僅福庇民生,且澤及草木,故石�撼で嗖壞頡U饈��河氚咧瘢�合稱為“九疑二奇”。
二妃祠在舜廟左側不遠處。四周竹篁搖曳,鬆濤陣陣,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抒懷詠歎,表達對二妃的同情和讚美。明代俞琰的詩雲:“情恨萬劫點難消,帝女餘悲寄碧條。亦有懷人千滴淚,盈盈滴滴海棠嬌。”舜死蒼悟,長眠九疑。相傳常有鳥從海濱銜來珠砂,日積月累,年年增益,遂成小阜,人稱珠丘。珠細如塵,又有珠塵之名。九疑山還有天燈之說,相傳舜死以後,陵前古老的十五株杉樹,每株高約百米,每當月夜,樹梢晶晶閃亮,人不知故,取名天燈。這些古杉,至今枝葉蔥翠。
舜 - 參考資料
1・《中國曆代名女》――宮女卷 作者:車水2・《堯典》
3・《尹舜舉撰》⠠朝鮮 撰 北京 :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2001
4・《魯陵誌》 善本:二卷
5・《中國文獻學》舜徽先生 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发表评论